网上有关“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和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最近大盘一回调,很多人便不由也跟着卖出,如果咱们仔细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的操作都绕不开这样一个困局:买于优势、卖于劣势。
何意,相信咱们都有类似的经历,买入一家企业时,大谈特谈生意模式的优势,然后买入,之后卖出之际,却是因为行业短期不景气,此类思维行为,一言概之,因优势而买入、因劣势而卖出。
若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评判,我们会觉得这个买入简直太草率了,这操作简直就是母猪发情——太过感性化,为何买入之前就没有看到劣势呢?
跳出思维看思维,才能看的更透彻,这事先别着急忙着批判,事实上,咱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不信咱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持仓的股票,当初又是如何买进的呢?
谈别人说多了有些虚,谈谈自个。
必须要说,我在买入股票时,感性化也是个很重要的催化因素,当初在买入片仔癀时,大部分买入因子都是奔着优势去的,什么“股本小品牌大”,什么垄断绝密,什么成长性护城河……这一系列的优势,让我先行买入。
但真的就是买定离手不问不管吗?就这样一路傻呵呵的持有?
当然不是,中间有很多小插曲,后期持有过程中,发生的很多关于它的劣势和利空,比如关于中药的政策及舆论倾向,一度让我动摇过,那个时候,如果真因为利空卖出了,也一样是掉进了“买于优势卖于劣势”的困局。
不仅片仔癀,还有牧原,不得不说,在起初买入之时,也是更多的感性化驱动,但买入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问题的开始,买入后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周期股、估值逻辑等,这些暴露出来的却都是它的劣势,这个时候,这些问题你解决不了,那么就得逼着你卖出。
所以,表面看上去的一路持有,在内里面,却充满了对劣势问题的解决,解决的了就持有,解决不了,就下车。
这时或许有朋友会说,为何一开始不把这些优劣势都搞明白再去买呢?
理论上确实应该这样,但在实际中,大多数人都是困于人性。
不说买股票,就说咱们买其他的东西,可以回想下,我们多少次的购买都是基于感性下的决策呢?
咱们大可回想我们过去的经历,很多基本都是基于优势而买入,我见到过也经历过太多这样的事,包括相亲谈恋爱,无不如此,多少人因为对方的优点而选择在一起,又有多少人因为对方的缺点而选择离开……这都是买于优势、卖于劣势。
何况房子、车子,又何况是股票呢,之所以谈这一点,是想摆明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人还是会基于优势而买入,同时缩小或看微劣势,在卖出时,大部分人则是因为劣势而卖出。
咱们细品,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对投资很致命的一个思维行为,它的暗含本质是你的买入是存在重大缺陷的,你没有客观考量劣势,咱们卖出正确的的思维应该是买入预期被打破,由此我们才卖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买入卖出逻辑应该是相通的,但这里却是不通的,一句话,因为A买入,A没变,你卖了,原因是因为你看到了B。
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买入时各种优势顶呱呱,赞不绝口各种夸,买入后发现原来公司还有这样一个劣势,而且这个劣势让公司陷入了短期的困境,所以你就要下车。
典型的就是因绝佳的生意模式而买入的投资者,在买入时扩列了一圈优势:高roe、小股本、大赛道、高成长性……,于是,你买入,但买入后你发现,它生意模式的其中一个劣势让你很头疼,那就是需求比较小众化,这让公司在短期内销售受阻,于是你卖出了,因为劣势卖出了,虽然你买入时的优势并未改变。
必须要说,这是一种人性弱点下的思维行为,怎么解决呢?首先要意识到它,其次反过来想,我分享下我的方法。
买入时不要因为优势而买入,而是要因“劣势”而买入 ,何意呢?翻译过来就是,当你一个公司的优势吸引到你时,先别着急下手,而是看一下它的劣势你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忍受,能不能看懂、控制,如果劣势没有问题,那好,上车就可以。
这就好比,你准备跟一你看好的相亲对象结婚,在做决定时,不要首先考虑她的优势多么吸引你,而是把她的缺点都罗列出来,问一问自己婚后能否接受或忍受,我一朋友就犯过傻事,他是洁癖,偏偏他瞧上的对象却在家里邋里邋遢,结果天天因此而大吵,最后不得已分开。
买公司也是一样,买入时要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我们会因为什么而卖出,而事实上,我们看好的优势通常短期很难改变,让我们卖出的通常不是优势,而是劣势,所以,我们如果看好一家公司,要重点锁定劣势或公司的短板,而不是沉浸在对优势的陶醉中。
芒格说,如果他知道自己死在哪,那他一辈子都不会去那个地方,同理,我们被迫卖出的原因点,通常就是我们死掉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就是企业的劣势或短板。
由此,如何破局呢?凝练为一句话: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优先死死盯住企业的劣势或短板。
这就是反向思维,如果把这句话从投资中抽离出来,它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碗鸡汤而已,但是在这里,它却是我们投资中固化错误思维的靶向药物。
是否为鸡汤取决于能否跟我们的经历共鸣,商业巨子的兴衰录在农民那里就是鸡汤,但在企业家眼里却是宝贵的靶向药物。
本篇的意义在于反思,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有这么一个固化思维,其次才是对这种方法的试用。
比如对于海天,个人最初买入之时,虽然也是综合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但还是有很大的感性化成分,大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看到很干净的现金流,很稳定的生意模式后,会忍不住去买入它、拥有它,就像很多人看到漂亮美女后忍不住娶回家一样,人性在我们在买入之时,加持了太多的感性化,这里的逆向思维是,在买入海天之时,先撇开它的优势,而是把劣势解决掉:
1.估值小高估靠什么来消化;
2.成长性如何来保证;
3.大体量下获取成长性的依据;
4.品类拓展不及预期的考量;
……
这些劣势都考量清楚了,就可以大胆买入,短板不漏水,优势就会发挥效应。
对于片仔癀,也是一样先把短板解决掉:
1.中药智商税如何解释;
2.肝病中药竞品;
3.麝香产能瓶颈;
……
同时要意识到一点,让我们放弃或卖出的,通常都不是优势,而是劣势,正因如此,既然我们会死在这上面,何不死死盯着这点呢?
拿牧原来说,我相信很多人在买入时,都被它的高成长性和竞争优势所吸引,在强烈的感性下去买入,但一买入就发现,原来真不是这么回事,为啥呢,因为你买入几年之后,它利润大幅下滑,你开始意识到,原来它的周期性对企业的杀伤力如此之大,而且你也很难对周期股估值。
尤其疫情之下,你真摸不准过几年猪价下跌之后,猪股又是一副什么态势,于是乎算逑,在恐慌中卖出我们如果分析下整个过程,你会发现,牧原的优势一直没变,这也是你买入它的原因,但为何优势没变,而你却卖出了呢?
因为它的劣势,由此你瞧,让我们卖出是它的劣势,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一开始就把它的周期性研究清楚呢?
要知道,等到劣势到来之际,劣势的杀伤力及情绪扑面而来,我们很难控制的住内心,这事只能提前有预演有逻辑,才会在劣势爆发之际做到淡定。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总结和纠正,是因为我之前吃过不少这样的苦头,初期投资过钢铁股,当时钢铁股白花花的现金流撩动了我的心弦,被优势吸引进入,但周期股的威力吹来之际,我还是受不住下车,那件事之后,我也曾一度称自己为“买于优势、卖于劣势”的思维混乱患者,打那之后,但凡买股票,我都要盯着短板,只要盯着短板我心里就会无比的踏实。
同理,对一家公司的优势分析,远不如对其劣势或短板的分析来的更有价值,对于一些企业的优势,我们不必过于研究或追捧,它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不会超过短板对我们的影响,优势短期通常不会变,也很少成为陷阱,所以,不必过于沉浸其中。
比如都知道茅台有提价权、渠道利润有空间、毛利高等各种优势,我们对这些优势不必过于沉浸,因为这些优势,它短期很难改变,盯着变量而非沉溺于定量,聪明的人而是应该走到劣势这一头,去审视它对茅台未来的影响,比如提价权的放缓、挤压渠道利润对其销售的影响等,当我们把精力都放在短板上以后,你会发现,你的心一定踏实多了。
这就是反向思维:买于劣势,而非买于优势。因为通常让我们下车的是劣势,而优势通常短期很难去改变,所以,切莫过于沉浸于优势,在买入上面,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重要。
反之,在敲定短板之后,在卖出上面,让我们最占优的卖出方式,不是劣势引发的卖出,而是优势。
何意呢?
刚才咱们谈到,那些因优势买入,又因劣势卖出的人,通常都是市场表现不好的情况下,因为从人性的角度去看,那些因优势而买入的人,也大概率会因为股价的大涨,而更加沉浸于优势中,相反,只有股价跌了,他才开始注意劣势,觉得不妙要退出,这个时候八成你是亏损了,所以基于劣势而卖出,肯定不是最好的方式。
而卖出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优势,这也是逆向思维,因为在大涨中,人们通常都过于乐观,放大优势效应,而这时,我们更应该盯住优势,去看一下公司的优势能否支撑当下的高涨幅。
通常来说,过高的涨幅意味着市场放大了对优势的预期,所以这个时候的风险点,就转移到了优势上面,由此,我们才要更应该盯着优势,看它有没有加固或变化,如果发现它被过于放大,那么正好可趁机卖出,这个时候也通常能卖个好价位。
我之前也吃过这方面的亏,当年买入澳柯玛曾一度大赚,中途沉浸在其优势中,从而忽略了对其优势的客观评估,之后回归原点,做了把过山车,这事对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在那件事中,我将自己称为“沉浸在优势里的意*者”。
以上买入卖出的反向思维,在本质上则却是相对思维,它不是绝对的去衡量所有风险点,而是基于人性和现实,通过推断那个最可能得大概率的风险点,去落化纠正出的一种相对思维。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去说,在买入时,优势也是需要衡量的,卖出时,劣势也是需要跟踪的,一个也不能少,但这是理想状态下的严谨逻辑理论,从现实层面,咱们看到,人们通常买于优势而又卖于劣势,我们发现,现实层面上,买入的风险点更多在于忽略了劣势,而沉浸于优势,在大涨卖出上面,我们却又放大优势效应,这反而又成为一个现实层面下大概率的风险点,所以说,这是为了专门纠偏而特设的一种相对反向思维。
如果咱们也一样犯有这种固化思维病,不妨再次参考以下解药:
1.大部分人通常死在公司的短板上,而非优势上;
2.买于“劣势”,而非买于优势;
3.最好的卖出是着眼于对优势评估;
4.优势短期通常不会变,所以过于沉浸优势意义不大,盯着变量而非定量;
5.沉浸优势导致盲目乐观,紧盯短板方得真正踏实;
最近正是牧原多空对战的节点,牧原系列,近期已陆续上传,关于未来猪周期会减弱的论断也已上传,之所以谈这一点,是因为它关系到未来牧原的一个估值标准问题,未来几年的利润跟猪股的估值标准同样是两道难题,利润预估正确,但估值标准相差很大,结果一样会不理想。
所以我从导致猪周期的四大因子特征出发,逐个拆解,来推估出导致猪周期大开大合的四大特征在未来会发生动摇的论断,再辅以国外集中化趋势对猪周期的平抑,来得出未来猪周期波幅会减弱的论点,若据此,则未来猪股的周期性减弱,也会无形提高估值标准,这也是影响猪股未来估值逻辑的重要因素。
否则以传统意义上的周期股估值去看,那么即便顶峰赚200亿,也只能有3000亿左右的估值,如此,就没有价值可言,所以,猪周期在未来是否减弱,直接影响着猪股的估值逻辑,同时也决定着当下的预判在未来能否顺利落地。
来自吴伯庸
白马股说的就是一些公司业绩优良的股票,下面给大家分享,白马股是如何选出来的?
1、毛利率。
代表产品和服务的议价能力,毛利高的意思是说,“就这价,爱买不买,来晚了还没货呢!”拆解毛利的形成,能够看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毛利率这个指标的不足是:有些企业产品定价很高,抱着能卖一个是一个的心态,毛利高,但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也不算好生意(周期股投资,是另一个话题)。因此,这个指标再结合周转率和库存情况,基本就可以判断生意模式的优劣。
2、净利率。
净利才是实实在在的股东收益,毛利减去费用是净利。现实的财报中,用费用调节净利润,真的是你懂的,“费用”能够高度体现管理层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喝茅台买大宝剑的钱让股东报销是soeasy的。
因此,净利率,这一指标能够体现企业是不是“股东友好型”的投资标的。费用调节净利的坑,出现最多的是国企,大股东和管理层利益来源不一样,所以有各种坑。
毛利和净利的关系,一句话总结: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去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毛利),这个体现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3、营收增速。
这个体现了,公司业务的成长空间和占领市场份额的情况。生意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收入的变化上,所谓量在价先,产品畅销才敢加价销售,滞销的话,降价也要卖出去,这都是生意常识,所以营收的变化,体现了生意发展所处的阶段。要仔细拆解。
什么是白马股?
所谓白马股,是指公司业绩优良的股票。昨天已经讲过影响股价的两因素,即公司业绩和市场估值。这轮蓝筹的上涨,主要原因就是对蓝筹估值的提高。而买白马股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希望白马一直跑得快,能保持好的业绩,期待公司业绩提高而带动股价提高。
举个例子,A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是10元,每股收益是2元,也就是说净资产收益率是20%。市场给A公司的估值是市盈率20倍,那么股价就是40元。
A公司是白马股,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能维持20%,那么第二年A的每股净资产就会涨到12元,每股收益变成2.4元。如果市场估值20倍市盈率不变,A的股价就会涨到48元,也涨了20%,这就是买白马股的逻辑。
实际上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是要用加权净资产的,为了理解简单我这里做了简化,大伙明白意思就好。
到这就给各位介绍完了白马股的选择方法了,同时大家也可以好好去了解这三个方面的参考标准,这样也能够有利于大家快速的选择出白马股哦!当然了,也给大家简单的描述了一下白马股的定义。
关于“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凤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h04.cn/cshi/202501-30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凤凰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凤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和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