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存在泡沫化挑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存在泡沫化挑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最近我在看一份韩文的报告——Daishin证券公司做的《二次电池?韩国企业差异化发展》,报告中已经对未来的预期做了非常“泡沫化”的估计,我想就这个话题谈一谈当下潜在的两个问题:
1)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力量和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都有各自的软肋。前者未来上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在质量、安全和监管层面将会遇到全方位的挑战;后者在前期投入巨额的资本开支以后,需要市场去支撑,所有的预期是在供给侧从燃油车切换到电动汽车,需要市场能顺利过渡。
2)在这个里面核心部件的供应,其实是功率电子器件+电池,需要能够按照预期的成本路径下降,而且有相对均衡的供应。
中国和欧洲的电动汽车规模
如下所示:按照特斯拉2020年的估计是给50万台,对应40GWh,然后按照这个预估,2025年特斯拉达到200-250万辆,2025年全球的市场累计规模达到1400万辆(对应957GWh的年需求),实现全球市场26%的市场占有率……在描绘美好蓝图方面,国外的机构真的很有办法,我觉得这个大的需求量主要是来自监管预期:
1)中国目前对于2025年的预测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这里面2025年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取得关键突破,新能源车销售占比达25%,智能网联车销量占比30%。如果按照25%*2500万辆(总的年销量)测算,新能源汽车确实是有近625万辆的规模;欧洲的渗透率按照当下的速度一路拓展,2025年达到25%的台阶,按照2000万辆测算也有500万辆的规模,这个数字是这么来的。
图1?对于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泡沫化的估计
2)今年围绕特斯拉市值的巨大波动,中国市场CATL、比亚迪,韩国市场LG?Chem的市值变动,很多预估都是把2025年的“美好愿景”都给算了过来。也就是如下图所示,按照CATL和LG?Chem的产能扩展,到2025年一家能满足250GWh的供应能力,这些市场的预测是按照线性的增长预测的。
图2?对于产能的美好预期
问题在哪里?
我觉得这种分析框架其实有很多需要讨论的点,主要是:
1)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也就是说按照特斯拉当下的开发模式,决策很快、反应很快,各方面都很快,但不管是Autopilot的开发、宣传还是应对各种潜在事故的调查,当保有量真的逐步上升,安全事故积累,可能会引发类似丰田“刹车门”、通用“钥匙门”的调查。这里的调查主体可能是美国的NHTSA、欧洲主管安全的单位、或者是中国的安全监管机构。
比如之前特斯拉的刹车信号无法识别的故障、自动加速的问题等等。
2)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电池的持续发展的路径下,是否能和主要厂家的预期一致:
目前电池产能是单个企业1GWh/月,如果按照这个复制模式,拉到20GWh/月,电池出现的一致性、安全性问题是否能往更低的概率发展。这个问题就回到了如果按照PPM去考虑,达到那样的量不解决热失控传播的问题,会有相当的烧车概率,在这样的保有量和使用频度下爆发。我们现在热议的NCM811电池,能否跃迁到这个量能上面。
在这样规模生产的条件下,良率、成本和产品迭代是否能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自洽。这个问题的核心关键是,目前我们国内的电芯发展、成熟的速度其实非常快,如果按照之前的A、B、C样,中间各细分不同的阶段来看的,整个时间是不足的。
小结:现在的感觉,就是特斯拉和主要的电池企业以及监管层面拉着所有人都在快速奔跑,节拍没踩对可能就掉队了。但是,按照这套快速增长的逻辑,其实是需要在时间上大幅压缩的,之前在一定规模下能容忍的概率,在规模和时间的积累下,这个线性增长可能并不如意。我感觉其实“关键核心部件的可靠供应+市场化需求”这两个重要的支撑点,都不是那么牢靠让我们顺顺利利就能通往“2025年1300万台电动汽车”的愿景。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朱玉龙,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著有《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由于新车降价频繁、旧车残值低,国内电动车主们不知从何时开始习惯了自嘲为“韭菜”。然而,在“韭菜”这个词的发源地股票市场,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们最近可是实实在在地扬眉吐气了一把。
行情有多好?以蔚来为例,假如一位去年10月购买ES6的车主当时用车钱购买蔚来股票,那么现在这笔钱已经不只是可以用来买车了,还能在北京三环买套房。
截止目前,有两家中国企业已经跻身世界车企市值排名前十,而且都主打新能源车型——排在第五的比亚迪和第七的蔚来。其中,蔚来股价更是从去年年底最低时的1.15美元到如今超过40美元,总市值一举超过宝马和通用,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此外,同样在美股上市的小鹏和理想也表现优异,即使在周五随大盘走势有一定回落,上周整体股价也分别上涨超过80%和30%。两家公司各自的市值均已超过200亿美元。
邦老师看着自己在iPhone12上市前清仓蔚来,换来的至今还被套住的苹果股票,不禁扼腕叹息。而想必很多人内心也都正蠢蠢欲动,一方面想要跟车把握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上车就跌,又被割韭菜。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邦老师也无法告诉大家后续是涨还是跌。不过,股价飞涨背后的逻辑,依然是整个行业加速能源结构转变的大趋势,以及人们对新兴车企相比传统企业更多的期待和想象。
要想考高分,就得学习努力。在最简单的逻辑中,股价上涨离不开优秀的公司业绩。在刚刚过去的十月,造车新势力们的成绩单看上去确实对得起上涨的股价:
蔚来汽车交付新车5055辆,同比增长100.12%,月销售量首次突破五千。前十个月累计销售超过3万台,增速相比去年也实现了翻倍。
小鹏汽车10月新车交付3040辆,即使相比上个月下降了12%,同比依然增长229%。
理想汽车哪怕持续受到断轴风波的影响,依然完成交付3692辆理想ONE的不错成绩,连续3个月刷新单月交付记录。
不过有经验的老股民心里都清楚,股价怎么样和公司业绩有关系,但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关系。要知道,即使企业濒临破产,股价依然节节攀升的“妖股”在股市上也并不鲜见。
抛开具体销量,从国内外最近市场动态来看,新能源企业们也着实有点像“风口上的猪”——想不起飞都难。
中国新能源市场从崛起之初就一直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息息相关:围绕国家补贴、大城市限购等政策变化,市场经历了起起落落。正是11月初,两项不同层面的新政出台,让新能源市场进一步升温。
第一个是上海更严限行政策。政策规定,从11月2日起,每日7时至20时,上海外省市车牌的车辆禁止驶入高架;2021年五一小长假后,每日7时至10时、16时至19时,外牌车辆将直接被禁止驶入上海内环道路。
这意味着对于在上海的外牌车主们来说,置换绿牌新能源车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要知道,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常驻上海的外省市号牌小客车有167.4万辆。
一时间,一家上海特斯拉店一上午销量超过了80台车,#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暴增#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探访上海几家热门品牌门店发现,许多意向车主的年龄目测在35~40岁左右。这意味着最具购买力的社会人群也开始选择新能源车,即使是被动受到政策推动,从长远来看,起到的教育市场的作用不可谓不巨大。
几乎在同期由国务院颁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则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让市场吃了颗定心丸——《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超过500万辆。而且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需取得重大突破。
促进地方销量井喷的限行政策和国家级全行业的利好政策,一小一大,一个微观一个宏观,双重作用之下,再次点燃了投资者对新能源板块的热情,助推了股市的水涨船高。
国务院《规划》不再仅仅只是执行层面的补贴政策,而是对新能源市场配套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规划。政策公布当天,宁德时代也创下股价新高,市值突破6000亿大关。
国内销量、政策双利好,海外投资环境也一片欣欣向荣。美国大选虽然充满波折,华尔街却早早开始了对特朗普下台的“庆祝”:上周,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指数分别累计上涨了7.3%和9%和6.9%,均创4月以来的最大周涨幅。
受整个大盘上涨的驱动,股价起飞的除了三家造车新势力,其实还有通用汽车这样的传统汽车企业,甚至有股民在网上发出了这样的疑惑:
而有了市值已经涨到2个丰田的特斯拉这样的超级对标在前,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对中国造车新势力展示出了非常乐观的估计。以蔚来为例,此前花旗银行已将对其的目标价从33.2美元提升到46.4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美国大选几乎尘埃落定,拜登击败“石油死忠”特朗普,更加“节能环保”的民主党人重新执掌白宫,带来了更长期的利好:拜登此前承诺,将在上任后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排放新标准,恢复美国电动汽车全额税收抵免,并计划投资2万亿美元,在2030年之前在全美建设50万个新的公共充电网点。这些利好政策,显然给了美国投资人持续看好新能源的底气。
暴涨的股价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泡沫的担忧,在汽车行业也不乏市值缩水的先例,这其中既有最近几年过的不太顺利的福特,也包括市值曾经超过700亿美金,如今却下跌超过30%的宝马。
另一方面,相比估值已经相对稳定和理性的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们想要延续股价上涨的态势,需要卖车之外新的发展模式,给资本更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单从销量来看,除了特斯拉Model?3之外,10月国内销量最好的其实是突破2万的宏光MINI?EV和同样超过五千台的欧拉黑猫。在股价表现上,上汽和长城的表现却都比不上比亚迪。而比亚迪即使在前10个月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5.98%的情况下,股价依然屡创新高,市值一举突破了5000亿人民币。
这背后的逻辑,显然是比亚迪在造车之外,在电池、芯片乃至锂矿等一系列极长的产业链带来的更加多元的业务综合发力的机构。从比亚迪近50%的收入来源于非汽车业务来看,也证明了它高涨的市值不仅仅靠造车来支撑。
此外,资本对特斯拉的期待也远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生产汽车,而是寄望于其在能源、自动驾驶以及整个车机软件服务生态上创造比传统汽车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了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取代的前车之鉴在前,市场期待着在汽车领域发生相同的变革,让车企的盈利从简单的硬件销售向毛利润更高的软件生态服务上转变。
因此,对于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来说,能否支撑目前的市场估值,除了保持销量的良好增长,智能化和车联网必然是更关键的赛道。正如有行业分析师指出的:“汽车行业的变革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如果说过去10年最大的投资机会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话,那么未来10年会是智能电动车加上车联网。”
■?邦点评
作为个人消费者,依然要牢记投资需谨慎的道理。股市波动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是企业销量创个记录,股价就会上涨这么简单。
最近暴涨的股价、攀升的估值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些新能源企业未来的表现。坚持什么样的投资理念,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终究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但从更宏观层面来看,资本的青睐必然会为新能源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长期来看,无疑有助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只希望在收获资本层面的肯定之后,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能好好利用机遇,走出更加高效、创新的发展路径;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智能、优质的电动产品。唯有这样,才能不负“新势力“之名,为百年汽车工业带来更大的变化和革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存在泡沫化挑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凤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h04.cn/cshi/202501-39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凤凰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存在泡沫化挑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凤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存在泡沫化挑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存在泡沫化挑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最近我在看一份韩文...